5月7日,我院组织中外教师团队赴绍兴市中医院越医博物馆,开展“探秘越医文化,共筑中医药国际传播桥梁”主题活动。
古建新韵,文化地标展现千年医脉
越医博物馆其建筑原为清代名医赵晴初故居,历经修缮改造。步入馆内,亭台水榭、鸟语花香的园林景观与中医药文化展陈相映成趣,中外教师纷纷感叹“仿佛置身中医药文化的诗意空间”。馆内设有“越医滥觞”“越医精粹”“越医升华”等六大展区,以时间轴为主线,系统呈现越医文化从萌芽到兴盛的发展脉络。
文物载道,历史印记唤醒文化记忆
在“越医源流”展厅,教师们驻足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与文献资料前,感受越医文化千年传承的厚重。展柜中陈列的清代手抄本医书、脉枕、药碾等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古代医家的诊疗场景。其中,一组材质各异的脉枕(陶瓷、玉石、竹木等)引发外籍教师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翻译讲解了解到,这些脉枕不仅是工具,更是医者仁心的见证。在“典籍荟萃”展区,3000余册中医药古籍中不乏珍本、孤本,教师们对《黄帝内经》影印本及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典籍的学术价值展开讨论。
百草探秘,互动体验激活文化基因
“药材标本”展厅内,500余种中药材标本与数字化展陈技术让古老医理焕发新生。教师们通过触摸屏查询浙八味、越地特色药材的性味归经,并观看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的生长动画。在互动展台前,外籍教师尝试用虚拟炮制工具模拟药材加工过程,对“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理念有了直观理解。在“百草园”实践区,教师们亲手触摸金银花、佩兰等鲜活药材。
薪火相传,非遗技艺对话现代医学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绍派伤寒”的传承展示基地,越医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古代采药场景,并展示华南虎虎骨、穿山甲标本。在“名医风采”展区,教师们通过多媒体设备聆听张景岳“命门学说”的学术解读。”此外,馆内“中医文化体验区”提供脉诊模拟装置,教师们通过触诊模型感受“浮沉迟数”等脉象特征。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赋能文化传播
越医博物馆以“展教融合”理念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其“嵌入式”设计将诊疗区与展陈区结合,市民可在此体验名医问诊、养生调理与文化熏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越医博物馆通过活化历史场景、创新传播方式,让千年智慧可感可触。”东部理工学院老师表示,未来可依托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外语教育、健康管理的跨学科融合,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搭建了中外教育者对话的桥梁。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越医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