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之文化再生|第二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外合作)学生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04-20


  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在四月集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2101班和2001班的专业课作品,举办了第二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外合作)学生作品展。同学们以生活之眼观察自然,深入社会,以心入画,以画发声。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


王君睿《城隍阁》

作品围绕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城隍阁”为主体,是一个纵向的建筑物场景的体现。

张海军《时痕》

以“时痕”为名,“时”为时空,“痕”则为痕迹。通过表现三星堆面具和烛台表面被侵蚀的痕迹,来体现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在文物的表面留下了痕迹。三星堆文物所代表的古文化被当代人们所发现,也代表了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连接。通过技术,将三星堆面具和烛台用金和青铜材质相连接来复原出其本来的模样,整体颜色呈金色和青铜色。该作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三星堆文物跨越时空的长河,来与当代的人们所相见。

创作过程:1.在网上寻找三星堆文物的照片并运用3Ds Maxblender建模软件,初步建造出三星堆的模型。2.寻找金和青铜融合的形态,颜色的图片作为参考,运用blender建模软件的材质功能,创造出带有金和古青铜融合材质的三星堆模型。3.对模型表面进行处理,添加由于侵蚀所造成的表面凹凸不平的形象,对细节进行进一步深化。4.运用PS软件,进行后期的颜色校准,增强了作品颜色的饱和度和对比度,对海报进一步美化。5.本作品因为有3D模型为支撑来进行创作,所以拥有了较强的立体感,更具真实性的视觉感受。

柯佳密《茶•系列》

以茶为主题,产地为辅。每一幅画对应了每个产地生产出的茶的品种。再加入中国传统形式的云朵,山,仙鹤,使画面丰富。颜色更偏于古代传统。


孙歆怡《佳节共赏》

该作品的主要灵感来自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秋节。将古诗、传统节日与连环画相连接,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又用漫画的方式,将古诗中的内容展现出来, 并将节日元素、季节、颜色来进行结合和搭配。放纸鸢、赛龙舟、赏月、舞狮分别对应着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三个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将燕子、龙、月兔、狮四种动物与四个主题连接,突出主题,让作品更加统一。该作品风格偏古代,采用了饱和度较低的颜色,让作品显得更加稳重。通过对应场景的诗句,将诗句用图画表达出来,每句话都对应一个内容,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诗句的含义,让作品更有诗意,也能更好的突出主题,也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汪亚楠《兔年门神》

该设计主要模仿了唐卡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使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使整幅画作色泽艳丽明亮。画中人物采用了生肖免拟人的门神形象,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画面整体在内容表达和绘画形式上展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主题。

杜彦佳《忆》

该设计旨在展现中国女性旗袍与不同省市间的融合连接来体现地方之间的差异性。为此,我选择了苏派旗袍和海派旗袍,并运用了工笔画的画风,以表现古典韵味。苏派旗袍以其精致秀丽、温婉柔情的特色而著称,展现了江南地区的优雅气息。我将苏派旗袍与苏州园林融为一体,更加凸显了其地方特色。相反,海派旗袍则以其大胆前卫、妖娆艳丽的特色而著名,宛如新潮摩登女郎。我将海派旗袍与琉璃彩玻璃和百乐门等元素融合,展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包罗万象的城市风情。画中的人物仿佛都有心事,人生就像梦一般,像浮沉一般在空中。此外,我在苏派作品中添加了团扇和昆虫,在海派作品中添加了麻将和老式电话,以进一步强调旗袍与省市的连接以及差异,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廖炜乐《青鸾》

青鸾又称苍鸾,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通过3D建模再建立出了一个科技形态化的鸟,古兽与现代化科技的碰撞与融合。


徐佳亿《祈愿》

The waterfall sings, " I find my song, when I fi nd my freedom."

瀑布歌道:「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泰戈尔


陈嘉怡《枷锁》

  主题以女性枷锁为主,用毛线勾勒出女性形象,线网盖住女性的全身,棉花密布在周围,体现困难重重。面部的神情,身上的齿轮,体现女性在困难中也不停的斗争。整体表达她的顽强不息、坚韧不拔。

胡潇艺《双性》

以山海经中的神兽表达对性别认知的平等,对异性或同性之间的感情平等的认知。


徐佳亿《花》

法国雷东的作品的再创作。